长安好第341节

早朝之后不久,女帝另召了重臣去往甘露殿议事。

单凭洛阳与汴州的兵力,不足以抵抗徐氏乱军。

洛阳附近其它各州,她亦不放心。

所以,她需要另派兵力前去增援洛阳。

“……洛阳不同于别处,定不能有任何差池,既要派兵前往,必选精锐之师。”中书令马行舟道:“陛下,如今京中,尚有七万精锐可用。”

众人皆知,他口中的“七万精锐”指的是什么。

那是大盛最为精锐之师,由先太子殿下创立,名唤玄策军。

玄策府下,如今统共有十五万玄策大军,此前崔璟赶赴北境,带走了八万,现余七万留守京师玄策营中。

此刻便有官员迟疑道:“令公……这七万玄策军,肩负守卫京畿要任,怎能轻易调离?”

守着京师的自然不止这七万玄策军,但这七万玄策军在此,便竖起了一道牢固的屏障,如此才能让京师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定。

换作寻常时,倒也不必这般畏首畏尾,可现如今四处都在起事……

马行舟岂会不知这些,但也只是叹道:“当务之急,是要守住洛阳。”

也有官员跟着叹气。

事无两全策,利弊都摆在眼前,便需要帝王来做出最后的抉择了。

圣册帝也陷入了犹豫当中,她另召了兵部官员与几名武官前来,事无巨细地将局面剖析了一遍,反复确认了京师的处境。

最终,她还是做了决定:“传朕之令,令七万玄策军前去护卫洛阳,命玄策府上下,即刻筹备发兵之事!”

无论如何,她不能放弃洛阳!

今日若失洛阳于徐正业之手,便失君威,君威无存,江山易主不过也是须臾之事!

圣册帝令喻增亲自前去玄策府传旨。

喻增应下,即刻带人退出了甘露殿。

出了内宫,喻增上了轿子,一行内侍跟在旁侧,疾步而行。

喻增坐于轿内,手中托着圣谕,狭长的凤目垂下,掩去了其内之色。

喻增带着一行内侍匆匆过尚书省,经六部前街之际,褚太傅正领着一行礼部官员走出来,身侧有带刀的禁军随行。

明日即要开始春闱头场,他们要押送科举试题去往试院,沿途会清道,不允许任何人靠近。

气氛庄严紧绷之下,不耽误褚太傅口吐不满之言,他瞥了眼匆匆远去的喻增等人:“火急火燎的,成什么样子……”

“……”其他官员眼观鼻鼻观心,不敢搭腔,甚至想上前捂住太傅的嘴。

他们可不敢随便说话,万一哪个字被人拿来做文章,治一个暗中泄露试题的罪名,那可是要杀头的大罪。

其他人大多步行,年迈的褚太傅顶着特例坐进了轿中,舒适地喟叹一声,端起轿中备好的养生茶水,悠哉哉呷了一口。

徐正业改道洛阳的消息,他自然也已经知晓,但老太傅半点不慌。

有他学生在呢,这些人瞎愁什么呢?

关于他学生的事,这些时日,据他暗中观察分析,他琢磨着,女帝大约也是知道些什么的……

既是知晓,却也这般着急应对……便是信不过了?

好一会儿,褚太傅握着茶盏,发出一声不敢苟同的嗤笑。

这有些人啊,站得越高,怕得越多,能看明白的则越少。

“怪。”褚太傅说不上是讽刺还是叹息般低语:“怪可悲,怪可怜的。”

但最可怜的,还是他的倒霉蛋学生啊。

他的学生,第一次出现在他面前时,便是作为一颗小棋子的模样。

起初,那小棋子傻乎乎的,还以为自己瞒过了龙椅上的那位,以为自己是撒谎的那个,殊不知……

想到此处,褚太傅“嘭”地一声将茶盏放在梨花木小几上。

“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所以,他才会从一开始,就格外留意那个小棋子,想看看到底是个什么又笨又倒霉的小东西。

后来他发现,咦,这小棋子居然不笨。

再后来,小棋子长大,变成了大棋子。

这次要机灵些,不要再被人抓到做棋子了。

褚太傅在心中低语。

不然别再说是他学生,丢人。

……

圣册帝定下了令玄策军出兵之事后,即开始商议领兵的人选。

领兵的人选很重要,再好的刀,一旦交给无能之人,便与破刀没有什么区别了。

况且……

有官员道:“玄策军向来独树一帜……如若选人不当,怕是会激起逆反之心。”

其言毕,自己似也觉得有些失言,遂赶忙敛容。

魏叔易几不可察地皱了下眉。

此言是在暗指玄策军轻易不服管教吗?

他开口,适时道:“玄策军承先太子之志,忠于大盛江山,治军向来严苛,正因有此独树一帜的傲然士气,才能逢敌而不败,护卫疆土之志不改。”

“如若一军之中皆是人云亦云之辈,一旦遇得李逸此等主帅,便会成为反贼手中之刀。”魏叔易道:“魏某敢说,如若当初李逸所领乃是玄策军,军中绝不可能上下皆由其蒙蔽,险铸大错。”

那官员忙道:“正是此理,魏侍郎所言极是。”

魏叔易与他一笑:“但方大人的顾虑也不无道理,要想擅用玄策军,必须要有一位能真正配得上这把好刀的将军。”

说着,面向圣册帝,揖手道:“臣以为,如此关头还当由崔大都督领兵,方为真正万无一失之选。”

第274章不被承认的朋友

有官员下意识地即道:“可崔大都督如今尚在北境……”

魏叔易道:“洛阳地处中原,崔大都督由安北都护府动身,直接赶赴洛阳,同徐正业等人自扬州发兵去往洛阳的距离并未相差许多。”

扬州在南,安北都护府在北,洛阳所处的位置即在二者中间。

此一点,同时也证明了洛阳的位置便决定了它有着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这也是女帝不敢待此战存有分毫侥幸之心的缘故所在。

此刻,听着魏叔易的提议,女帝垂眸看着面前展开的舆图:“而徐正业已过徐州……”

“但汴州尚可阻拦。”魏叔易道:“时间上应当赶得及。”

“可北境尚需严守……”一名官员道:“若玄策军撤离北境,北狄怕是要闻风趁虚而入!”

“玄策军何须撤离?”马行舟看向魏叔易:“想来魏侍郎之意,是让崔大都督只身赶往洛阳,在洛阳同京师派去的七万玄策军会合——”

“正是如此。”魏叔易道:“北境不能有丝毫松懈,八万玄策军依旧留守北境,继续整顿修筑边防之事。”

他们此时需要的,只是一位能够统领玄策军的将军。

“臣附议。”一名大臣道:“有京师七万玄策军,若再加上崔大都督,定可保洛阳安然无恙!”

这不是盲目的信任推崇,而是这些年来一场场胜仗累积下来的威望。

大臣们以此开始推算大军赶路的时间,以及崔璟自北境赶往洛阳的路线。

最终得出推测:“崔大都督若率轻骑赶路,自河东道南下……必能及时与七万大军接应会合!”

从路程上来说,自是京师距洛阳更近,但大军赶路更加耗时,崔璟若率轻骑上路,则可一路快马加鞭。

所以,魏叔易此法,从时间上来说,是可行的。

见圣册帝仍未松口,思索之间似在犹豫着什么,马行舟道:“陛下,臣以为,若能由崔大都督指挥此战,非但可保洛阳无恙——”

“届时,崔大都督率玄策军于洛阳,而肖将军与常大将军在后夹击,两军如能配合行事,徐正业前路与退路皆被阻断,徐氏乱军或可一举尽灭,就此一劳永逸,更能威慑各处。”

圣册帝目光微动,慢慢从舆图上移开。

这一劳永逸之法,的确令人心动。

如能就此灭除徐正业一党,自是再好不过。

能领兵者自然不止崔璟一人,但正如这些大臣们所说,真正能将此一仗的胜算拔到最高的,却只有崔璟。

最好的大军,当配最好的将领,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反之则截然不同。

徐正业起兵之初,她固然震怒,却远远称不上惊慌不安,直到李逸一败再败,江宁失守……

再到眼下,这乱臣贼子怀此狼子野心,竟觊觎起了洛阳之地!

她不能有丝毫大意,为保万无一失,她理当让崔璟前往。

可若由崔璟率玄策军指挥洛阳之战,她却又不免心存其它顾虑。

一个是玄策军此时的统领。

一个是玄策军真正的旧主。

更不巧的是,前者曾于去年芙蓉花宴之上,当众表明过非卿不娶的决心……

再有自长孙家之事后,蠢蠢欲动的崔氏族人……

这每一桩每一件,在女帝心底,皆如同不安分的暗刺隐患,随时都有可能破土而出,成为一把威胁皇权的利剑。

面对众臣提议,女帝再三权衡之后,视线再次落在舆图正中的洛阳城上方,最终道:“诸位爱卿言之有理,此一战指挥之职,唯独崔卿可以胜任。”

“然崔卿既是轻骑赶赴洛阳,为其安危起见,事先便不宜暴露消息行踪。”圣册帝道:“所以,崔卿只能奉密旨前往,而不可惊动各处。”

马行舟等人皆应声附和:“圣人思虑缜密,理应如此。”

圣册帝:“如此,为了不令各处起疑,明面上便还需另设一位主帅,率七万玄策军由京师动身,朕会事先与之说明其中利害关系,待到洛阳,见到崔卿之后,由其再行移交兵权与崔卿。”

大臣们思索着交谈了一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