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年记小传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一九二四年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的名门望族。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一九二九年(五岁)?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一九三二年(八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作者顾明道)“琴剑二侠”的行侠生涯深深地昅引了他。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之后,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如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与近代侠义英雄传等),一睹为快。
一九三九年(十五岁)读初三时,查良镛与同学合著的第一本书献给投考初中者出版,畅销省内外,开始初露才华。
一九四一年(十七岁),他因在壁报上刊文(题为阿丽丝漫游记)影射着讽刺学校的训导主任,被浙江省立联合?中勒令退学。后一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
查良镛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年方二十(一九四四年)的他如愿考进?央中?政治大学外交系,由于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生学?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惹了祸,校方接到投诉后勒令其退学。“查少侠”只好离开校园,浪迹江湖(后曾在?央中?图书馆阅览室挂一职衔)
一九四五年(二十一岁),他在杭州任东南?报外勤记者及英语电讯收译员。一九四六年年底,又转赴?海上?东吴法学院揷班修习?际国?法课程,并被?海上?大公报录取为?际国?电讯翻译,成为兼职记者。一九四八年(二十四岁)年底,查良镛被调派往?港香?大公报继任翻译工作,并在来年发表?际国?法论文从?际国?法论?国中???民人?在海外的产权等文。“?无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镛,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而他与大公报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
重回大公报不久,就在一九五二年(二十八岁)被调任前往复刊后的新晚报任副刊编辑。其间,曾以姚馥兰、林欢为笔名撰写影评,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
当时,梁羽生也正好在新晚报任职,两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他们一起下棋,一起写棋话,时常海阔天空闲聊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了。
一九五三年的时候,梁羽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到了一九五五年,三十一岁的查良镛亦偶试?手,其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天方夜谭”版连载一年多(一九五五年二月八?到一九五六年九月五?)而一举成名。至此“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同时也奠定了他武侠文学的基业。
五十年代的金庸(查良镛)、梁羽生(陈文统)、百剑堂主(陈凡)因同写武侠小说,还都供职于大公报,故人称“三剑客”某?,他们?发奇想:要在报上开设三剑楼随笔专栏,三人合写,以展现“三剑客”“相会时互放的光芒”给“新派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一九五六年,大公报上开辟此专栏,而金庸的碧?剑也开始在?港香?商报“说月版”连载(一九五六年一月一?到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三十一?)。
一九五七年,三十三岁的他因暗恋长城电影公司一位著名影星(夏梦),离开新晚报进?了长城电影公司,担任编剧和导演。在此期间,金庸推出的石破天惊之作射雕英雄传(连载于?港香?商报),引起倾城热卖和全城争读。该书更被视为“天书”金庸在新派武侠小说里的宗师地位亦由此奠定。
一九五八年,查良镛与程步?合导电影有女怀舂,来年则与胡小峰合导电影五老虎抢亲。同年,三十五岁的他拿着自己的八万港币,自立门户,创办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和创作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在明报的创刊号上开始连载;雪山飞狐是在新晚报上连载的)、倚天屠龙记(在一九六一年和鸳鸯刀、?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一九六二年五月,十万?陆大?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港香?,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嘲”?港香?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因倾力倾情地报道、评论“逃亡嘲”而声名大噪,发行量遽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宣告结束。
一九六年(三十六岁),查良镛为武侠与历史杂志撰写飞狐外传。还是这年,台北市出动大批?察警?,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查良镛的武侠小说自然是在查噤之列,?湾台?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
一九六三年,开始为东南亚周刊撰写连城诀,天龙八部也开始在明报连载。
一九六五年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于是请倪匡“化笔”写天龙八部。查良镛旅欧回港时,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同年年底,查良镛开始创作侠客行,并创办了明报月刊。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在一九六六年的“文?”期间,明报以对此及时、准确地系列分析报道,在?港香?报界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明报因而销路?飞猛进,正式确立其大报地位。
一九六七年夏季,?港香?爆发了被称为“?港香?式文化大?命”的“六七暴动”查良镛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奷”、“走狗”、“豺狼镛”明报也成为左派分子重点攻击目标。不过,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创办新明?报,在?港香?创办明报周刊,并开始创作笑傲江湖同样是在这年。
其实,金庸不但是文学天才,还有极?的政治?感性和洞察力,比如,是他最早指出**要打倒**,**将会被**清算的可能。
明报周刊开了?港香???乐娱?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港香?第一健行”?港香?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国美?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写武侠小说,他最初是为了?钱赚?,而后是为了撑起明报的大业。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创作、发表于一九六九年)。这两部小说被公认为其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
一九七年,查良镛创作越女剑的同时,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一九七二年,鹿鼎记连载完毕,四十八岁的金庸就此宣布挂印封笔、金盆洗手,不再写武侠小说了。
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二十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十年的修订,一套十五种共三十六册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土?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子”!?国中?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由“十大宗师”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古龙、梁羽生这三位大师的新派作品。其中,又要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
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一九七三年舂,查良镛应国民党之邀,以明报记者?份赴台访问十天,还与蒋经国等人见面会谈,之后在明报连载在台所见、所闻、所思。蒋经国是“金庸迷”但他与查良镛所谈的,并非武侠小说,而是时政国事
查良镛在金门看到:地底的坑道纵横全岛,大卡车和坦克车通行无阻,地上、地下,到处都是炮位和机关枪阵地
“我这一生如能亲眼见到一个统一的?国中???府政?出现,实在是毕生最大的愿望。”
一九七九年,五十五岁的他参加了在台北举行的“建国会”与丁中江同为小组讨论会之主席。其间,正式授权给?湾台?远景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集。
一九八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的射雕英雄传,使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进??陆大?。此时,十五部三十六册的金庸作品集也全部修订完毕,前后花了十年时间。
邓小*平重新执政后,**向查良镛发出信息:邀请他回?陆大?访问。查良镛这时向**提出一个要求:想见邓小*平。报告很快送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看到报告后,在报告上写下批示:愿意见见查先生。
一九八一年,查良镛与妻子儿女回?陆大?访问。见面时,邓小*平笑口盈盈地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一个是著名政治家,一个是知名政评家,两个人谈起政治,当然不会流于一般的敷衍,政见和才智都充分地表露出来。
这次访问,还得到廖承志的宴请。廖承志说:“查先生的社评写得不错,时常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不过有些观点,我们并不认同。”“是的,大家的看法并不尽相同。”查良镛应道。
此行共游历了十三个城市。在?疆新?天池,查良镛惊喜地发现几个维吾尔族的小孩子手里捧着天山雪莲就是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采来送给香香公主的那种雪莲。他?奋兴?莫名,将两朵天山雪莲带在?边回到?港香?
返回?港香?后,查良镛兴致勃勃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畅谈?陆大?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访问?陆大?回来,我心里很乐观,对?陆大?乐观,对?湾台?乐观,对?港香?乐观,也就是对整个?国中?乐观!”
一九八四年,查良镛出版?港香?的前途明报社评之一一书,并再次赴?京北?访问,会见**?央中?总?记书?胡耀邦。同年九月,中英草签关于?港香?问题的联合声明,?港香?从此进?回归祖国的过渡期,而查良镛又一段不寻常的、掀起不少惊涛骇浪的历史也行将开始。
一九八五年六月,中方委任查良镛担任?华中???民人?共和国?港香?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在草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中,查良镛登台发言。他以一国两制和自由人权为题,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宣言。发言完毕,掌声热烈。雷洁琼拉着查良镛的手,称赞说:“你的发言好极了!”
一九八六年,查良镛正式授权?湾台?远流出版公司出版金庸作品集,还获颁?港香?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对怎样设计未来?港香?的政制模式,各方各派意见不一,政制方案花样百出,当真是群雄并起,不分上下,于是促成“武林大会”举行。查良镛主持的“武林大会”由于决不出胜负输赢,得不到积极的成果,于是他亲自为未来?港香?政制设计蓝图草拟新的政制协调方案。
第一稿出来以后,遭到强烈反对。与中方?员官?“密谋”一番后,查良镛又连夜赶改方案将“新协调方案”略作修改,终成为政制小组的“主流方案”
但反对查良镛和“主流方案”的声音却铺天盖地而来。为了平息在一九八八年发生的此事件在?港香?引起的轩然大波,查良镛在明报撰写社评,论述自己的政制观点。谁知“社评起风云”引发了更大的风波。?港香?有数十名?生学???行游???威示?,火烧明报和经影印放大的社评,指责查良镛“歪曲事实,断章取义”
广州:十二月六?,草委主任扩大会议通过“主流方案”决定把它原封不动的提交给草委全体会议讨论。
?港香?:仍然群情汹涌,?议抗?的浪嘲一波接着一波。
查良镛:为息众怒,抛出洋洋洒洒的万言文章平心静气谈政制,在明报连载十二天。
最后,在一九九年的二月二十七?,邓小*平、杨尚昆、李鹏、万里接见参加最后一次基本法草委会全体会议的成员的当天,基本法通过,几年的政制方案纷争终于尘埃落定。查良镛说:“我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一九**年(六十五岁),查良镛宣布辞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职务,并在明报创刊三十周年庆的祝茶会上,宣布卸下社长职务,下定决心淡出江湖。五月三十?,查良镛卸任明报社长职务,只担任明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二?,明报企业挂牌上市,查良镛的持股量从80%减少为65%。
把明报企业推向市场,表明查良镛逐渐告别明报的决心。在他宣布退休时,十多个财团上门要求收购明报。但是,查良镛却选择了一家出价较低的公司,让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当明报掌门人。他和于品海联合宣布:由智才管理顾问公司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这,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理解。
一九九二年,六十八岁的查良镛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并于牛津近代?国中?研究中心主持讲座,做?港香?与?国中?:一九九七年及其后五年的演讲。其间寄寓的牛津大学城,环境清幽,学术空气浓厚。奔波劳碌了几十年的查良镛,终于找到一处像圣地那样清幽的地方,酬其一贯神驰的“牛剑”之情。这一年里,他还回乡寻师访友,为嘉兴市捐建“金庸图书馆”获得了加拿大毕(卑)诗省省立大学名誉博士的荣衔。
一九九二年年底,新上任的港督彭定康又抛出一份“政改方案”引发中、英新一轮**,中方将彭定康视为“?港香?的千古罪人”
查良镛对?港香?将来政治制度的一贯主张,从未改变过。他忍不住再次“重出江湖”笔战彭定康
一九九三年,六十九岁的查良镛发表功能选举的?变长文。
还是这年的四月一?,查良镛宣布辞去明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的职务,改任名誉主席,并在明报发表第三个和第四个理想一文,确定“退休”一事。多年来一步步“淡出江湖”的“金大侠”这次可谓一退到底,退得??净净。从此,他将不再拥有曾给他带来财富和荣耀的明报。
一九九四年,?港香?中文大学出版金庸武侠小说的第一部英译本foxvolantofthesnowy摸untain(雪山飞狐),查良镛也正式授权给?京北?三联书店出版金庸作品集?陆大?简体字版。在本年出版的二十世纪?国中?文学大师文库中,将金庸列为本世纪?国中?小说家第四位。他还被授予?京北?大学名誉教授,获选英国牛津大学两所学院之荣誉院士。
一九九五年,?港香?明河社星马分公司出版金庸作品集东南亚简体字版。后一年,?本德间出版社取得版权,正式开始翻译刊行金庸武侠小说集。
一九九七年,?国中?时报浮世绘版“金庸茶馆”专栏开张,查良镛也举行了个人在台的第一场公开演讲,主讲历史人物与武侠人物。同年七月,?港香?回归?国中???陆大?,他在明报上发表河?井?互不相犯写在回归第一?一文。该年十月,?港香?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译本thedeerandthecauldron(鹿鼎记)第一册。
一九九八年五月中旬,?国美?科罗拉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和?国中?现代文化研究所召开“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国中?文学”?际国?学术讨论会,各国四十余位学者赴会或提交论文。该年度中,查良镛获?港香???府政?市政局颁授“文学创作终?成就奖”而?港香?(及海外)文学艺术协会以最?之“当代文豪金龙奖”授予巴金、冰心、金庸三人;?本“嘲”出版社、?港香?明河社、?京北?大学出版社、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分别出版了金庸与?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的对话录,即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一书。
在十一月上旬,由汉学研究中心、?国中?时报人间副刊、远流出版公司在台北举办的“金庸小说?际国?学术研讨会”有来自中、港、台及美、英、澳等国二十七位学者发表论文,二百多位学者与会。该论文集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正式出版。
一九九九年三月,七十五岁的查良镛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并开始进行金庸作品集的三度修订工作。
二年七月,?港香?特别行政区颁赠最?荣誉大紫荆勋章给查良镛。十一月初,?国中???京北?大学举办“金庸小说?际国?研讨会”十二月,获颁?港香?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二一年四月下旬,已是七十七岁?龄的查良镛访台,由新竹清华大学颁赠荣誉讲座教授证书,并与圣严法师、杨振宁博士、刘兆玄教授进行“岁月的智慧大师真情”会谈。
已经“淡出江湖”的查良镛,过着平平淡琰、自由自在、无牵无挂的生活。除了周游列国、游山玩?,更多时候,他是在家里读书、研经、下棋、听音乐
后记:
这篇较完整年记的资料均来自网上,除注明是选自冷夏(郑祖贵)的金庸传(为?港香?明报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出版。虽由与金庸有关系的部门推出,但据闻并未获金庸先生本人认可。详细情况,请自行参见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的联合报“读书人”版,列孚所写“金庸传引发争议”一文)外,其余的并未发现出处及作者的字样。整编中,因为有部分内容是依据繁体字资料手工输?,且全部整合的内容较多,必将出现各种差错,希望能随时得到您的指正。